絕版24年的經典,因讀者響應而重生——
2025年感動人心的臺灣近代美術史經典《風景心境》絕版重生計畫
看見藝術家親自訴說的時代心聲
見證臺灣近代美術史記憶與土地情感在新時代的延續
在歷史的長河中,風景從來不只是外在的自然景色。每一座山與每一條河、每一片田野、每一座城市,都是無數人心中記憶與情感的投射。
我們看到的風景,是時代變遷的痕跡,也是個人心境的映照。
當我們看見一幅畫、一段文字、一件作品時,我們其實也在看見一個時代裡,人們如何感受世界、如何訴說自己。
風景是時代的臉孔,心境是個體的聲音。
在這兩者之間,我們或許能找到一條通向歷史深處,也通向自己內心的路。
本書收錄1907至1945年間,畫家與藝文評論家在報章雜誌上的發表言論,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棋、李石樵、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立石鐵臣……他們熱烈談論關於寫生、社會批判、各種對臺灣生活的觀察與思索,讓藝術家們親自為你講述那段不斷探問「我們是誰?我們如何描繪自己?」的歲月,重新感受臺灣史上曾有一段如此熱烈懷抱期待,相信能以藝術建設家園的時光。
♦︎隨書贈品♦︎ 「石川欽一郎 Tattaka 行旅路線圖」 86 × 62 公分雙面大海報
正面|1914年臺灣總督府出版ハック大山、霧社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反面|石川欽一郎 Tattaka行旅路線圖
贈品說明:石川欽一郎於 1907 年首次來臺,1909 年奉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之命,踏查南投 Tattaka(立鷹)一帶隘勇線,沿途以寫生紀錄風景,留下珍貴的殖民調查資料,並撰寫成〈タッタカ(Tattaka)的回憶〉一文。
此海報正面復刻 1914 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出版《五万分一蕃地地形圖守城大山第三號——ハック大山》、《五万分一蕃地地形圖守城大山第四號——霧社》兩幅地圖。其多數地名可與石川記述逐一對應。背面結合兩張地圖,重新考證〈タッタカ的回憶〉所述地點與路徑,標示石川當年行旅與寫生軌跡,呈現戰地紀錄作為歷史地貌與殖民者美學視角交錯的視覺敘事。
*特別感謝黃智偉(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提供珍貴地圖,並繪製石川欽一郎行旅路線圖
♢本書特色♢
一、新收錄四篇近年新發現資料譯文
‧黃土水〈過渡期的臺灣美術〉(收錄於 二、青春少年時)
‧鹽月桃甫〈赤島社第一回展所見〉 (收錄於 四、接力演出)
‧鹽月桃甫〈憶往成長〉(收錄於 五、個人風格)
‧顏水龍〈原始秘境─紅頭嶼風物誌〉(收錄於 六、生活美術)
二、每冊收錄顏娟英教授撰寫之卷首導讀與卷末深度閱讀專文,滿足讀者對掌握臺灣美術知識的入門與進階需求
三、以七大重要主題分冊,鳥瞰臺灣近代美術重要議題,好閱讀、好攜帶
四、全面更新藝術作品圖片及其藏地資訊,並收錄各式珍貴剪報、老照片等超過500張圖版,全彩印刷
五、首度公開,獨家揭示新資料:
‧黃土水在東京的大理石雕刻老師,奧堤里歐.佩西的作品照片公開──與「甘露水」同年入選第三回帝展的裸女石雕「生命之泉」
‧臺展第一回審查員鄉原古統,超過五十年未再面世的巨幅花鳥畫「南薰綽約」三曲屏風最新照片
‧最新考訂石川欽一郎1909年南投隘勇線踏查的寫生紀錄行旅路線,重現最精確的路徑圖
六、金獎設計師徐睿紳操刀絕美裝幀,以藝術家作品與透明書封交織設計,象徵時代、語言記憶的層疊,映照臺灣山海青綠色彩,在每一次翻開閱讀時,親觸風景與心境的交會。
目 次
第一冊 風景心境
作者序
新版作者序
凡例
◇導讀◇ 觀看與思索風景 顏娟英
1 水彩畫與臺灣風光 石川欽一郎
2 臺灣地區的風景鑑賞 石川欽一郎
3麗島餘錄 石川欽一郎
4初冬漫步 石川欽一郎
5 タッタカ(Tattaka)的回憶 石川欽一郎
6 臺灣的山水 石川欽一郎
7 臺灣風光的回想 石川欽一郎
8 樹木和風景 石川欽一郎
9 臺灣旅行感想 三宅克己
10 臺灣的蕃界 河合新藏
11 繪畫旅行通信 蜂谷彬
12 洋畫家所見的臺灣 石川寅治
13 秋空高爽 到蕃地便感受到秋意,自然的心表現在色彩上 鹽月桃甫 談
14 臺灣的山水 鹽月桃甫
15 內太魯閣行 東臺灣旅行的懷想 鹽月桃甫
16 從烏來到淡水 臺灣風物記之一 川島理一郎
17 臺南、安平風物記 臺灣紀行之二 川島理一郎
18 我所見過的臺灣風景 丸山晚霞
19 臺灣的山水 藍蔭鼎
20 臺灣的印象 難看的女學生制服 竹久夢二
21 映入藝術眼中的臺灣風物詩 藤島畫伯談繪畫之旅
22 談幸福 紅頭嶼觀察 明石哲三
23 荒涼的景象 期待風土的花朵盛開 立石鐵臣
24 十人展同人談臺灣風景 出席者:古川義光 等
25 繪畫座談會 日本式繪畫及戰爭畫等 出席者:金關丈夫 等
◆深度閱讀◆ 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 顏娟英
第二冊 青春少年時
◇導讀◇ 夢想巴黎 顏娟英
1 以雕刻「蕃童」入選帝展的黃土水君 其奮鬥及苦心談 記者採訪
2 出生於臺灣 黃土水
3過渡期的臺灣美術 新時代的出現也接近了 黃土水
4 臺灣的藝術係中國文化的延長與模仿 黃土水痛嘆 記者採訪
5 致本島美術家 陳植棋
6 薰風榻 石川欽一郎
7 熊與豹 美術的臺灣童話故事 石川欽一郎
8 畫室內省錄三則 鹽月桃甫
9 自畫像 鹽月桃甫
10 巴黎管見 陳清汾
11 臺展特選的心路歷程 利用圖書館的心聲 全島徵文比賽第二名 郭雪湖
12 巴黎的印象 楊三郎
13 藝術無國界 楊三郎
14 美術鑑賞 蔡雲巖
15 臺陽畫家談臺灣美術 廖繼春 等
16 美術季 作家訪問記(十) 記者採訪
17 美術的回響 陳澄波
18 超現實主義繪畫 新見棋一郎
19 地方色彩 立石鐵臣
20 美術片談 觀畫的心 藍蔭鼎
◆深度閱讀◆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 顏娟英
◎附錄◎ 陳進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五日家書原文
第三冊 評論官展
◇導讀◇ 營造南國美術殿堂—臺灣展傳奇 顏娟英
1 第一回臺展評 大澤貞吉
2 第一回臺展洋畫概評 鹽月桃甫
3 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會場中一瞥作如是我觀 漢文記者
4 第四回臺展觀後記 N生記
5 第五回臺展評論 大澤貞吉╱XYZ生
6 答覆對第五回臺展鑑查的偏見 鹽月桃甫
7 第六回臺展之印象 大澤貞吉
8 今年第七回的臺展 大澤貞吉╱永山生
9 第七回臺展評 洋畫部優秀的進步 臺北一記者
10 第八回臺展前夕 鹽月桃甫
11 第九回臺展東洋畫一瞥 魏清德
12 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西洋畫家的東洋畫批判 立石鐵臣
13 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畫家所見西洋畫的印象 宮田彌太郎
14 臺展第十回評論 大高文濤╱宮武辰夫
15 第一回府展漫評 大澤貞吉╱岡山蕙三
16 參加第一回府展審查感想 山口蓬春╱野田九浦╱中澤弘光
17 臺灣 臺府展與旅行經驗 松林桂月
18 臺展日本畫的沿革 木下靜涯
19 第三回府展洋畫評論 對談:楊三郎、吳天賞
20 第五回府展記 立石鐵臣
21 第五回府展座談會 出席者:金關丈夫 等
22 第六回府展雜感 藝術的創造力 王白淵
23 第六回府展作品與美術界 對談:李石樵、吳天賞
◆深度閱讀◆ 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臺灣意識問題 顏娟英
第四冊 接力演出
◇導讀◇ 百家爭鳴的評論界 顏娟英
1 水彩畫展覽會所感 四憂生
2 紫瀾會、蛇木會觀賞記 抱夢生
3 赤島社第一回展所見 鹽月桃甫
4 手法與色彩 赤島社展觀後感 石川欽一郎
5 臺陽展觀感 發揮臺灣的特色吧! 野村幸一
6 新繪畫的觀賞與批評 臺陽展介紹 陳清汾
7 臺陽展與創元展的兩種表現 立石鐵臣
8 臺陽展洋畫評 吳天賞
9 臺陽展近況與理想 李梅樹
10 全體與個人融合之美 觀今春之臺陽展 陳春德
11 臺陽展觀後記 不斷地磨練靈魂與技巧 呂赫若
12 悠久的憧憬 臺陽展十週年 陳春德
13 臺陽展為中心談戰爭與美術(座談) 出席者:楊三郎 等
14 MOUVE展評 野村幸一
15 第二回美術聯盟展 離純粹繪畫尚遠 野村幸一
16 新興洋畫的潮流 新興洋畫會介紹 桑田喜好
17 迎接獨立美術展 陳清汾
18 戰時美術的動向 〈美術雜談〉讀後感 十人展同人
19 自由的花朵 第二回創元展觀後記 西川滿
20 臺灣聖戰美術展 飯田實雄
◆深度閱讀◆ 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 顏娟英
第五冊 個人風格
◇導讀◇ 臺灣畫壇上的個性派畫家──鹽月桃甫 顏娟英
1 談巴黎遊學中的畫人顏水龍 羽生操
2 在巴黎創作的兩位臺灣畫家 羽生操
3 顏水龍畫作入選秋季沙龍 我同胞逐漸登上世界畫壇 林攀龍
4顏水龍君的留歐作品展 師事馬爾香、梵鄧肯的顏君 模寫出色的「泉」及「寓言」 鹽月桃甫
5陳清汾君個展 小澤秋成
6作品的欣賞及批判 談陳清汾的個展 有島生馬
7故陳植棋君之追憶 蕭金鑽
8吾兄繪畫生涯之追憶 陳鶴子
9臺展作家論 鹽月桃甫 楊啟東
10豐麗的色彩 觀看鹽月桃甫氏的個展 李梅樹
11鹽月桃甫論 臺灣畫壇人物論之一 新井英夫
12憶往成長 鹽月桃甫
13 熱烈燃燒的感情 記東京立石鐵臣個展 永山義孝
14 藍蔭鼎論 臺灣畫壇人物論之二 川平朝申
15 恩師 石川欽一廬先生 倪蔣懷
16木下靜涯論 臺灣畫壇人物論之三 村上無羅
17陳進論 臺灣畫壇人物論之四 野村幸一
18素樸的風趣 觀看藍蔭鼎的水彩畫 立石鐵臣
19戰慄美!藍蔭鼎的水彩畫展 吳天賞
20 我的塗鴉 陳春德
21 孔子廟與畫家 御園生暢哉
◆深度閱讀 逆水而上的理想實踐者──顏水龍 顏娟英
第六冊 生活美術
◇導讀◇ 給鄉土溫暖的愛 顏娟英
1 有望之臺灣工藝的產業 山本鼎
2 值得同情的帝展雕刻部的暗鬥 落合忠直
3原始秘境 紅頭嶼風物誌 顏水龍
4臺日樓上趣味同人展拍賣會 以臺北為終老的西鄉孤月 不著撰者
5書道的精神 全國書道展觀後記 尾崎秀真
6趣味臺灣座談會 出席者:尾崎秀真 等
7 「工藝產業」在臺灣的必要性 顏水龍
8生活與民藝座談會 以柳宗悅氏為中心 出席者:柳宗悅 等
9生活工藝品的反省 立石鐵臣
◆深度閱讀 彰化南瑤宮的變容──日治時期媽祖廟建築的新舊衝突 顏娟英
第七冊 臺灣美術論
◇導讀◇ 臺展東洋畫地方色彩的回顧 顏娟英
1 臺灣的美術界 谷歸逸路
2 臺灣的書畫 鄉原古統
3 臺灣美術展物語 鹽月桃甫
4 將更多的鄉土氣氛表現出來 不可僅熱中於大作 臺灣畫壇回顧 陳澄波
5 畫談縱橫 野村幸一
6 一九三五年臺展改革論爭 呼籲臺展改革的聲音 記者採訪
7 臺展與明朗性 鹽月桃甫
8 更衣蛻變的時刻 立石鐵臣
9 再談臺灣畫壇 溪歸逸路
10 對昭和十一年度臺灣美術界的希望 期待官民的同心協力 林錦鴻
11 臺灣美術展十週年所感 鄉原古統
12 世外莊漫語 臺展回顧 木下靜涯
13 有關臺灣洋畫之發達 鹽月桃甫
14 臺灣東洋畫的動向 宮田彌太郎
15 臺灣美術界秋季展望 飯田實雄
16 近代東洋畫的考察 蔡雲巖
17 臺灣與圖畫教育 新見棋一郎
18 臺灣美術論 立石鐵臣
19 府展的各種看法 吳天賞
20 作畫態度的闕如 立石鐵臣
21 臺灣美術論 吳天賞
22 批評與作家 王白淵
23 臺灣美術展覽會 石黑英彥 等
24 舉辦臺灣美術展的意義 臺灣總督府
◆深度閱讀 「日本畫」之死──日治時期美術發展的困境 顏娟英
附錄
1人名與名詞解釋
2原刊篇目中日文對照表
作者簡介 論著‧主編 顏娟英
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自1987年起投入臺灣美術研究,長期進行全臺畫家田調工作、寺廟調查與私人收藏調查。著作包括《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2001)、《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的探討》(2016)、《臺灣美術兩百年》(2022)等,並建置公開網路資料庫:「南國美術殿堂: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