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美術》208 期
在倚賴網路閱讀與取得知識與資訊的新媒體時代,北美館以長期出版的兩種名為「現代美術」的期刊為基礎,籌備「現代美術+」線上知識平台,即將於今年公開上線服務讀者,讓以藝術為核心的現當代思潮能更有效的流布與廣傳。與此同時,配合線上平台開放,《現代美術》自第208 期開始也進行改版,除刊物版型與標準字有一番新貌外,也以議題為導向,邀集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發表。一方面獲得完整授權的內容將直接於線上平台上稿外,實體雜誌則收錄未能取得授權的特殊單元、內容或手工製作的設計與物件,以增加收藏性。
《現代美術》208 期以「後自然:混種的視野」為主題,回應北美館2 月中上檔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展出作品以學院寫實風格的雕塑技巧,擬真的手法呈現未來科技高度發達的人類世時代中,可能的人體與生物形象,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與不同物種間的關係,以及逐漸模糊的自然、科學與文化之間的界線等相關議題。本期特別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作家提出觀點與創作,回應這項主題,包括:知名科幻小說家高翊峰書寫〈T.E. 2073:Macaca & Cyclopis 莫卡卡與賽克洛普斯〉,以臺灣為故事背景,以齒輪作為時間物化的隱喻,描繪一個虛構的T.E. 2073 編年以後的景象。而Macaca Cyclopis 也正好是臺灣獼猴的學名。以《金魚》獲得56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臺灣動畫導演王登鈺創作漫畫,以氣候變遷下洪水淹沒大地為場景,幽默描繪「2023年後」零件們如何靠自行組裝求生……另外也請科技藝術評論者與策展人邱誌勇與陳明惠撰寫專文,爬梳科技藝術的進程。而中研院民族學所研究員李梅君則從人類學的角度,陳述混種、賽伯格並非只是存在於我們的想像、虛構的科幻與動漫的世界,此刻COVID-19 瘟疫已襲捲全球,烏克蘭戰爭所使用的無人機,正透過演算法計算「生命模式」以辦識「他族的身體」並加以摧毀等,喚起重新思考混種倫理的警覺。陳國偉描述科幻類型的文學與電影中對於身體的想像,從時間、工具與情感反思未來科技高度發達,人與機器結合的身體情況,以及與人與非人的界限與定義。
本期「藝術家觀點」邀請獲得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終身會員的攝影家張乾琦,發表《以攝影機為武器》系列之外,亦刊登〈在路上〉中文版,自述到世界和各地拍攝新聞專題的生命狀態,以及2007 年至2022 年間所拍攝的〈Limbo〉紀實攝影。同時「X.Creator」單元希望透過作品,直接感受作家的原創性,本期特別刊登張乾琦《以攝影機作為武器》在2019 年五次香港之行拍攝關於反國家監視器的系列照片。而北美館進行中的重要計畫則包括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針對失智族群共同開發的藝術教案,以及展覽數位藝術資料庫的規劃與建制等。
展覽專題 後自然:混種的視野
在人類世中想像自然|邱誌勇
T.E. 2073:莫卡卡與賽克洛普斯|高翊峰
科技與藝術的交融:當代雕塑的可能|陳明惠
混種、賽伯格、後人類:從他者出發的政治倫理|李梅君
可預支/ 知的未來?科技與身體交會的閾境|陳國偉
2023 年後|王登鈺
特別企劃 藝術教育活動設計
約會美術館:拓展參與及提升藝術近用策略——北美館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失智友善「社會處方箋」專案計畫|熊思婷
藝術家觀點 張乾琦
在路上
混沌邊境 Limbo
X. Creator:以攝影機作為武器
文獻研究室 北美館展覽資料庫
當展覽成為資料:初探北美館展覽資料庫|林靖恩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ISSN:977-10180220 -1
日期:2023-04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裝訂:平裝
頁數:106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季刊》207 期
今年底出版《現代美術》季刊207期之後,明年期刊將再度改版 ,預定一年出版 3 期。這一期主要內容有「展覽專題」、「建築專題」、「藝術計畫」、「藝術家研究」、「文獻研究室」等五項專題。首先,全球疫情肆虐之後 ,今年有數項 重要的國際大展 ,包括:「2022 威尼斯雙年展」、「柏林雙年展」與「德國文件大展」等。繼第 205 期刊登本館審劃之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記事 ,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的策展方式 ,來自印尼的策展團隊 ruangrupa 以「穀倉」(lumbung): 的概念策劃文件展 ,有評論者認為是策展方法一個新的里程碑。因此 ,本期展覽專題」特別訪談受邀參加本屆文件展「穀倉藝術家」(lumbung artists)的張恩滿 ,以及在集體創作的方式下 ,通過「穀倉藝術家」的泰國團體「Baan Noorg 藝術與文化合作社」(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 , 共同參與文件展的「打開一當代藝術工作站」成員羅仕東與許家維 ,藉由他們的經驗分享 , 帶領我們瞭解本屆文件展如何透過集體(collective)共作的創作與工作方法 ,彰顯去中心化的展覽策略 ,並形塑藝術社群間 ,資源與知識共享的精神。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207 期
目錄
展覽專題 2022 卡塞爾文件展
6 南上北下: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評紀 莫奴
14 「蝸牛的漂浮系統」: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的計畫與共作⸻張恩滿訪談 余思穎/林怡秀
28 「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 ruangrupa「穀倉」概念下的藝術共作與生產⸻羅仕東、許家維訪談余思穎/林怡秀
建築專題 藝術超展開
44 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 2022 藝術篇|擴建座談側記 王進坤
藝術計畫 2022 X-site 計畫
72 藍屋研究:沒有邊界的建築 張雅筑
藝術家研究 葉世強
107 蕭條者 形之君也 寂寞者 音之主也⸻補述葉世強的生命和藝術 潘小雪
文獻研究室 自立報系1988-1994 攝影專題版面
118 關於1988-1994年自立報系攝影專題 余思穎
126 美術館短波
ISSN:977-101802200-1
日期:2022-12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26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季刊》206 期
2005年北美館舉辦了頗受好評的「薇薇安·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今夏再次與 「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合作英國代表性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之國際回顧特展,呈現1955年至1975年間瑪莉官的知名代表作品。
特別企劃「台灣戰後建築」延續前兩期的跨領域研究專欄,本期邀請建築學者郭聖傑即撰文耙梳「建築」在台灣的學科化、專業化的過程,其中一項有趣的史實,便是觀察「基本設計」課程——包浩斯在台灣的文化遺緒——於東海大學建築系創立前十年期間的課程安排,從內涵的轉折去推論台灣建築教育的衍變。
本期「藝術家觀點」的訪談對象是攝影家劉振祥,他長期拍攝雲門等藝文表演和電影劇照之外,八〇年代中期至九〇年代他曾先後於《時報新聞周刊》及自立報系的月刊、日報擔任編輯,因此曾經年累月跑新聞採訪,或沒日沒夜地在社會運動的第一現場,劉振祥曾說過:「攝影不只是按快門,還包括我們怎麼觀看、理解、記錄這個世界。」台灣八〇年代處於一種高張力的文化狀態,政治社會外在的緊繃對峙,卻從各領域跨界連結中釋放其可拉伸擴展的延展性和彈性,譬如藝術與社會運動的結盟,藝術家上街頭所帶來的「社會運動劇場化」。
展覽觀點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6 瑪莉官時尚:時代的注釋 葉嘉華
16 時尚就是生活 ── 瑪莉官服裝設計與台灣記憶 葉立誠
特別企劃
台灣戰後建築
29 「建築」發生以前 ── 台灣戰後大學建築教育的誕生與
東海建築學系 郭聖傑
41 圓山地景變遷下的城市意象 王秀娟
專題
藝術超展開
52 從地上到地下,一座符合當代需求的典藏庫房 ──
耙梳北美館典藏庫房規劃設計 劉佳旻
藝術家觀點
劉振祥
70 街頭與鏡頭下的喧囂風景 ── 劉振祥訪談 余思穎 / 林怡秀
94 美術館短波
文圖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ISSN:977-10180220 -1
日期:2022-10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裝訂:平裝
頁數:94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季刊》204 期
在開館即將届滿40周年,北美館啟動了「典藏庫房新建」與「新館闊建」兩項重大的起造工程,作為臺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即將展開其轉型之路。這將是館史發展上重要的轉型時刻,伴隨而來的質變勢將深刻影響美術館專業體系的每個層面。基於此·本期從「回看過往、審視當下、展絮未來」的概念出發。針對這樣歷史性轉型時刻的到來,作出回應,並思索本刊的轉型之路。
展覽觀點 現代驅魔師
06「現代驅魔師」展覽註記 蕭淑文
08 驅魔師集會 陳茂康
12 胖貝格與蟑螂 黃博志
16 後「共生」時代一人機共存? 劉家銘
20 致幻之路 陳瀅如
專題 藝術超展開
26 「預見北美2.0:跨域 · 結 · 未來」擴建座談記 王進坤
特別企劃 台灣戰後建築
44 未盡之境彷佛若有光一如果取徑「中國園林」探問建築的「現代」 許麗玉
62「1970大阪萬博中華民國館」事件簿 林怡秀
文獻研究室 書寫北美
78 北美館展覽研究:展覽機制的開端 廖春鈴
94 美術館短波
ISSN:977-10180220 -1
日期:2022-04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English
裝訂:平裝
頁數:94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 203 期
建築師王大閎已於2018年去世,他的建築創作卻仍深具相當的議題性──甚至在當代藝術的領域,國美館本屆「2021亞洲雙年展」的策展人高森幸男不諱言,展名「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是向王大閎的科幻小說《Phantasmagoria》(幻城)致敬;刻在本館展出的「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覽當中,策展人許芳慈以「登月紀念碑 (Selene)作為探究戰後現代主義在台灣發展流變的參考點。基於此,本期「展覽觀點」嘗試投入另一種關注,特別邀請台灣建築研究者徐明松、黃瑋庭,針對「登月紀念碑──王大閎生涯創作當中擁有特別地位的作品──的設計、籌建,乃至推進受挫的歷程,藉由檔案文獻的解讀、歷史架構的鋪陳,深入檢視其中的特殊性與複雜性。
「特別企劃」自197期以來的「啟蒙.八○」專題,依序以電影、劇場、藝術跨域、空間場域、思潮與出版為題邀請與談及寫作。本期主題為衝突與妥協:1980年代以論戰的面貌呈現的各種價值觀,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差異;現代、後現代及後殖民的史觀差異,可說是催生出更多的創造動能的基礎。本期訪談作家詹宏志,回顧他在1980年代參與報社、出版社、唱片業、電影相關等各種創新、介入與時代性的關聯;也訪談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出身的鴻鴻參與1980年代劇場表演、楊德昌電影編劇的種種關連與合作機緣;閉門會議則邀請歷史學者陳芳明、劇場評論家王墨林,就其1980年代各自在海外國內的經歷與工作,暢談當時在文學、劇場或電影等領域,處於價值對立之間的自身與其他創作者所引起的激辯如何回應,並站在今日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處境,回視當時的衝突或是妥協給予評價;最後是與季刊合作兩年來的王俊傑、黃建宏,依四個題綱各自闡述關於研究計畫的緣起、交流,以及展覽籌辦的觀點與方法學的建立。
「藝術家特寫」邀請王福瑞為「書中美術館」創作《悸動境》,為藝術家首度嘗試結合NFT與立體動態影像的AR創作,作品圖像來自聲音調變的影像,觀者可以自由穿梭於聲音的叢林波紋裡,體驗聲音與空間的相互關係,延伸我們對於聲音作品的想像,並藉此思考在這一新興虛擬世界中的數位創作與典藏等問題,展現藝術家一貫勇於朝向新領域和新事物探索的創作特質。王福瑞於1993年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與刊物,2000年後推動國際聲音藝術展與國內數位藝術節,同時創作展演於國內外各大美術館與藝術節,為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前衛數位藝術及聲音藝術家,不僅創作能量豐沛,更帶領台灣聲音藝術進入了新的領域與發展,此次的訪談期能呈現藝術家在各個階段豐富的活動軌跡與精彩的創作歷程。
展覽觀點 展覽觀點未竟之役
006 王大閱登月紀念碑計畫文獻考 徐明松/黃瑋庭
特別企劃
033 啟蒙·八O 33 衝突與妥協·八O:自我啟蒙技術的歷史形塑與創生 黃建宏
034 最是黃金難久留,從低角度綻放花朵的八○年代——詹宏志訪談 詹宏志
046 混亂的盛世,一段永遠的青春狀態——鴻鴻訪談 鴻鴻
058「衝突與妥協·八O」閉門會議側記 林怡秀/雷逸婷
對話·八O:關於混沌年代中的動能與方法 王俊傑/黃建宏
藝術家特寫 王福瑞
082 書中美術館:悸動境 王福瑞
184 王福瑞訪談 許亞琦
113 美術館短波
ISSN:977-10180220 -1
日期:2022-01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裝訂:平裝
頁數:114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季刊》200 期
2020年全球都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之下,各類群聚活動大多驟然喊停,第12屆台北雙年展卻幾乎是全球碩果僅存還維持正常運作與順利開幕的國際性雙年展盛典,而且值此疫情仍然未歇的時刻,這次北雙還專門設立了期冀聚眾齊行的「公眾計畫」。不只如此,尤為難得的或許是縱覽全球雙/三年展發展史話,大概很少見如北美館連續用上超過兩屆雙年展的能量,著力於自然生態與環境變遷的議題。種種開創性擘畫讓人對幕後策劃與推動充滿想像與好奇,因此本期台北雙年展的專題特別企劃出四個區塊,彼此呼應、環環相扣,一是從美術館治理的角度切入近幾年經營台北雙年展的策略;二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當紅學者拉圖,如何從一位思想家踏進當代藝術,成為策展人拉圖,以及拉圖思想的衍進與策展行動之間的距離;三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如何思辨拉圖星象廳與星球的概念真正著陸本土、降落臺灣;四是本屆的特色「公眾計畫」和其在地實踐。
臺北美術獎自1983年開館以來雖幾經更迭衍進,但從未間斷舉辦,是國內具前瞻性、指標性的視覺藝術獎項,譬如2001年這項競賽展改制,徵件不劃分類別,也不限制媒材,並正式更名為「臺北美術獎」。迄今剛好改制屆滿二十週年,值得另開專輯好好回顧這顆臺灣當代藝術圈風向球的轉向,本期「展覽觀點」吳宜樺的〈類前衛與美學政略的轉向〉一文,則從本屆入選與展出的13件作品觀察,剖析其藝術表現形式與題材內容,具體感受到某種創作趨勢正在發生中的美學探索和創新策略。
「特別企劃」為自197期六月號以來的帶狀專題:「啟蒙.八○」。繼198期以1980年代電影與影像藝術為題和199期論及劇場與表演,本期由黃建宏以〈新自由主義下的內外激盪〉為導言,討論藝術跨域及體制內外的交集關係;石瑞仁以前館員身份為文,親身見證北美館於1980年代以「新展望」作為出發,在營運思維與展覽機制的運作上有關跨界的觸探與實踐;有關「藝術跨域.八○」閉門會議現場側記,邀請王俊傑與黃建宏主持,由石瑞仁、吳瑪悧、廖仁義三位與談彼此對於臺灣當時的實驗藝術創作與劇場、電影、行為表演等不同領域的緊密關係,回顧個人在就學或社會上所觀察的各種人際互動與合作模式,並試著詮釋「跨領域」在台灣藝術發展中最初的線索。
在生存現實與藝術理想間奮力遊走的廖建忠,多重的斜槓工作經驗如何成為創作中的重要元素?他所參與的「國家氧」藝術團體,是於怎樣的契機下成立與解散?當面臨自我懷疑的臨界點時,藝術家又該以何種態度調適並與自己和解?在本期「藝術家特寫」中,廖建忠即將帶領我們進入他的思維世界。「書中美術館」以假亂真的《壁癌貼紙》,除了是廖建忠調皮的惡趣味外,也再一次精彩展現其獨特的「表面工程法」與「假裝學」之功力。
——— 文 / 編輯室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200期
專題 2020台北雙年展
讓美術館成為生活日常:2020台北雙年展催生者林平專訪/曾炫淳
拉圖策展實踐中的思想脈絡與論述模型/吳祥賓
臺灣如何會有行星視野?一則對於2020台北雙年展展覽概念的評述/黃建宏
尋找另一種新的秩序: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專訪/曾炫淳
展覽觀點 2020臺北美術獎
類前衛與美學政略的轉向:2020 臺北美術獎觀察/吳宜樺
特別企劃 啟蒙・八○
新自由主義下的內外激盪/黃建宏
「新展望」之擴延──北美館現代藝術競賽模式的繁衍及效應/石瑞仁
「藝術跨域.八○」閉門會議側記/黃建宏、林怡秀、雷逸婷
藝術家特寫 廖建忠
書中美術館:壁癌貼紙/廖建忠
廖建忠訪談/廖春鈴、林晏
美術館短波
ISSN:977-101802200-1
日期:2021-03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廖建忠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10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199
臺北市立美術館文獻中心近年致力於歷史檔案梳理工作,除了建立收藏、保存、管理等工作基礎,最重要的還是在,如何透過檔案複訪歷史事件,進而在當代語境之下重新面對檔案的詮釋與再利用工程。這次本館與獨立策展人周安曼合作,在繁複龐雜的檔案文件中,文獻中心逐漸考掘出一條「展覽檔案」的線索,部分研究成果委由她企劃成本期的「展覽檔案察考:設計工藝篇」專題。在導言〈舊事新語〉,周安曼聚焦於北美館開館後的1980年代時期,她發現,北美館作為彼時臺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曾舉辦了將近50檔設計工藝類展覽。同時她觀察到,近年這一大類的展覽隱隱有著「重返美術館」的趨勢,譬如香港M+博物館作為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其典藏展示的重點發展策略即涵蓋了建築、設計與工藝,因此與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的訪談,恰好從當代亞洲乃至全球正在進行式的外部視角,除了是從館史檔案出發對北美館自身的歷史回眸,饒富意義的更是此刻此在跨時空與1980年代北美館的對語。因此,在專訪之後,本期亦企劃了紙上檔案展示,擷選出部分檔案文獻,呈現北美館1983至1989年間花藝、陶藝、織物、設計等類別的展覽現場面貌。
本期「特別企劃」承自197期六月號以來嘗試製作連續性的專題「啟蒙.八○」,上期聚焦1980年代電影與影像藝術,本期主題為劇場,由王俊傑以〈劇場.八○:眾聲喧嘩與未竟批判〉為導言,並從個人參與當年劇場活動的角度專訪劇場導演黎煥雄因兼具詩人與劇場創作者身份,深論他對於1980年代解嚴前後河左岸劇團豐富的活動屬性與不同領域創作者之間的合作狀態;接著是有關「劇場.八○」閉門會議的現場側記,由王俊傑與黃建宏主持,邀請王墨林、黃建業、王耿瑜三位與談彼此對於臺灣劇場與電影的緊密關係、劇場啟蒙,以及對於其後實驗小劇場運動的衝撞起落與影響的見解、批判和歷史意義;最後為林怡秀選輯1980年代臺灣文化藝術界各領域人士在公立美術館主流之外藉以發表、交流的重要聚會場域,包括機構、圖書館、咖啡館、茶藝館、藝文中心等等。
楊世芝水墨創作的塗鴉、拼貼手法,是對「藝術作品」向來所宣稱的原初與唯一性進行探問。她為本期所構想紙上作品「拼拼看!與未知一起飛翔」,充分表達了她認為藝術創作應該是一種啟動人們思考與自我體驗的歷程。這種對於未知的探索,歸根於楊世芝長久以來對藝術本質的探討。本期專訪特別追溯了楊世芝早期藝術養成的過程,尤其是1970年代在美國接受藝術學院訓練時期,當時課堂上抽象與寫實的爭辯逐漸轉移到對於視覺經驗的專注思考,也影響日後她創作核心「整體觀」的建構。
——— 文 / 編輯室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199期
專題 展覽檔案察考:設計工藝篇
導言:舊事新語 /周安曼
工藝重返美術館:香港M+ 博物館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專訪 /Ikko Yokoyama、周安曼
〔紙上檔案展〕北美館早期設計工藝展覽選輯 /周安曼
特別企劃 啟蒙.八○
劇場.八○:眾聲喧嘩與未竟批判/王俊傑
八○年代的身體伏流──黎煥雄:「在沒有行動場合、 行動現場的年代,我們的現場就是劇場」/黎煥雄、王俊傑
「劇場.八○」閉門會議側記/王俊傑、林怡秀
八○.聚會所/林怡秀
藝術家特寫 楊世芝
書中美術館:拼拼看!與未知一起飛翔/楊世芝
楊世芝訪談/廖春鈴、林晏
美術館短波
ISSN:977-101802200-1
日期:2020-12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楊世芝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10
尺寸:28.5 x 21 cm
現代美術196
自2016年起巡迴世界各地的「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e Serenity of Madness )於2019年11月30日至2020年3月15日於北美館展出。本期特闢「狂中之靜」專題,邀請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者鄭慧華,透過與阿比查邦的對話,剖析藝術家這次展覽的核心思維,並闡釋其影像意識。此外,專題中還包括:陳琬尹針對阿比查邦的視覺藝術裝置《通靈感應》(2012)以及劇情長片《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2010)兩部作品,提出其中泛靈與攝影本體的內涵分析;陳平浩則延續阿比查邦的「鬼魂」,重新梳理戰後台灣電影的發展;陳寬育也以阿比查邦的「鬼魂」作為切入點,考察了包括地理學、生態學、民俗、文學評論、攝影、文化研究各領域中的靈異向度。
第8屆 Performa 雙年展於2019年11月1日至24日在紐約市區登場,Performa是由蘿絲李﹒戈柏 ( RodeLee Goldbreg )於2005年所創辦,更在2013年推出「無牆國家館」( Pavilion Without Walls )的子計畫,展示全球化的視野,並於2019年首度納入台灣。在文化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支持之下,本館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攜手策劃。本期特別企劃「2019 PERFORMA 雙年展」主題,邀請北美館負責本案的策展人蕭淑文介紹「無牆台灣館」五位參展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黃博志、周育正與蘇匯宇現地製作的作品,以及鄭淑麗延續、重置2018年C-LAB睡眠計畫的《SLEEP1237》作品。此外,在紐約近身觀察本屆展演的謝佩君,也針對 Performa 作為第一個視覺藝術表演的雙年展,提出 Performa 本身運作方式的反思與檢討。
「臺北美術獎」是從「北市美展」轉型而來,可上溯自1981年的「第九屆台北市美展」。為突破一般徵件展的格局,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多次調整徵件條件。特別是在2010年,獎勵方式的改變,提供首獎得主個展辦理的機會,就是希望能在藝術家生涯發展中,適度加以扶持。2019年,邀請了曼谷藝術文化中心 ( 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 BACC )前執行長盧卡娜﹒庫娜維嘉儂( Luckana Kunavichayanont ),以及新加坡美術館 ( Singapore Art Museum )現任展演、活動暨出版部總監葉德晶 ( June Yap )擔任臺北美術獎國際觀察員,她們參與決審的過程,惟不參與投票。值此難得的機會,我們特地請這兩位國際觀察員,就本屆作品、臺北獎的國際化遠景等方面,提出她們的觀點。
林明弘為本期「藝術家特寫」的專訪人物,我們探尋了他在美國加州學院的養成教育對他創作的影響,以及到返台後思索藝術實踐的軌跡。「書中美術館」的部分,林明宏的《請勿臥坐》以杯墊的概念重現美術館常見的用語與標誌,藉此突顯這些參觀美術館必須遵守的規定在不同語境中的流通和轉變。
——— 文 / 編輯室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196期
專題 狂中之靜
006 - 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談「狂中之靜」和其影像意識 / 鄭慧華
014 - 面具、紅眼和靈質———論《通靈感應》和《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 陳琬尹
021 - 鬼魂的肉體:以阿比查邦回顧展裡的「鬼魂」重看戰後台灣電影史 / 陳平浩
032 - 鬼魂的愛、逼迫與曖昧 / 陳寬育
特別企畫 2019 PERFORMA 雙年展
043 - 「Performa 19」:無牆台灣館———註記與後記 / 蕭淑文
053 - 這是最好的(藝術)世界:Performa 雙年展裡的視覺表演藝術 / 謝佩君
國際觀點 臺北美術獎國際觀察員
063 - 返響:觀察記述 / 盧卡娜﹒庫娜維嘉儂 / 葉德晶
藝術家特寫 林明弘
078 - 書中美術館:請勿臥坐 / 林明弘
080 - 林明弘訪談 / 廖春鈴 / 林晏
101 - 美術館短波
ISSN:977-101802200-1
日期:2020-03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林明弘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02
尺寸:28.5 x 21 cm
台北美術獎 現代美術 192期
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於三月正式結束。這一屆雙年展,聚焦人與生態的共存關係、生態之間的相依存續,透過展覽形式呈現眾多你我生活中共同面對的問題。而2020年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將由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學者馬汀.圭納德林(Martin Guinard-Terrin)共同擔任策展人,並將進一步討論「地理政治」(Geo-political)以及「地理歷史」(Geo-historical)命題。這兩次的雙年展,將生態系放在後人類、後自然與後殖民的世界結構變遷上。台北美術獎的觀察者謝佩君也將台北獎的作品放在這個由技術變遷而來的脈絡下,透過對於張允菡與王連晟作品的討論,提出她對於作品與體制關係的思考。
由於2019年度有好幾檔聲音藝術相關的展覽,特別邀請馮馨與王冠婷兩位長期觀察聲音藝術的研究者,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處理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狀況,不僅編了一個年表,還訪談其中一些重要的事件與人物,希望藉此與「聲動」、謝素梅、池田亮司等展覽中的聲音藝術作品對話。
文獻研究室的部分,邀請葉杏柔訪問了姚瑞中,並從姚瑞中長期收集的宣傳品資料庫、個人手稿與相關文獻出發,提出台灣在處理這些藝文檔案時所面對到的問題與相關的思考。同樣是文獻與典藏的軸線上,陳禹先則更進一步地集中在科技藝術對典藏方式所帶來的衝擊與提出的新的挑戰。白雪蘭的文章則是在藝術家的圖書收藏上,對於倪蔣懷的藝術視野提出有趣的見解。
本期的藝術家特寫,邀請了台灣動力機械領域的重要藝術家徐瑞憲來談談他從留法時期開始的不同系列,這些不同系列不僅呈現了藝術家在媒材上的長期探索,也反應了他對於生命與政治的見解。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192期
展覽觀點 台北美術獎
006 從後自然到後媒介性:從新物質主義看「2018臺北美術獎」/謝佩君
特別企劃 台灣聲音藝術的發展 編採撰文:馮馨、王冠婷
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
017 何時開始聆聽:台灣聲音藝術發展相關事件
023 從創辦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Noise》到走入創作/受訪者:王福瑞
028 以活動做為平台開啟對話:失聲祭的發展與影響/受訪者:姚仲涵、賴宗昀等人
036 聲音與影像的連動關係:專訪葉廷皓與其Audio-Visual 創作/受訪者:葉廷皓
042 「聽」見問題的裝置創作:王連晟訪談/受訪者:王連晟
046 感知無法理解的真實:張永達訪談/受訪者:張永達
文獻研究室 資料的文化面向
052 關於九○年代的藝文檔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葉杏柔
060 無形又有形:被時代背叛的數位文化資產/陳禹先
071 從倪蔣懷的圖書收藏看他的藝術視野/白雪蘭
藝術家特寫 徐瑞憲
082 九個夢/徐瑞憲
084 徐瑞憲訪談 林子荃/王柏偉
102 美術館短波
日期:2019-03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02
現代美術 191期
生態與政治的關係是本次台北雙年展非常在意的面向,參展者中有許多NGO團體與相關的社會運動倡議。
「特別企劃」單元收錄今年七月重新開館首檔作品場域於一樓大廳與戶外廣場的協作型展覽「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三部曲的展演作品分析與觀展評文。
東方畫會成員之一的李元佳於1994年離世後,北美館自2001年起計畫多年,終在2014年集館內外眾人努力,完成李元佳亞洲首次回顧展。「文獻研究室」單元邀請2012 年即為李元佳的海外作品與檔案做田調研究的臺灣美術史工作者王凱薇,透過長時間文獻踏查與深度口訪,分享回顧展結束後受李元佳基金會所託,再度調查有關藝術家早期作品與後續影片的新發現。
「書中美術館」邀請藝術家陳永賢以自我倒立的身體影像製作一本小冊。陳永賢長期以來關注身體與自我意識之間的關係,以及身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特別是東方文化對於身體的潛移默化。藝術家特寫深入陳永賢的創作理念,呈現藝術家對於身體的深刻思考。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191期
專題 2018 台北雙年展
006 有愛的將來:關於「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另一種思考/吳嘉瑄
019 身份政治消失了嗎?:從觀念到裝置,從反抗歷史到自然書寫/吳思鋒
特別企劃 人.機器.自然
033 迭代與遞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中的「人類 - 科技 - 自然」交雜軌跡/邱誌勇
043 關於「我們」/陳茂康
051 《人格的資本演繹》- 數位本質中的新身份敘事/賴火旺
060 最終章:預許之地/林怡秀
文獻研究室 海外檔案
069 李元佳檔案考/王凱薇
藝術家特寫 陳永賢
088 陳永賢訪談/詹彩芸、黃義雄
書中美術館: 潛行者
110 美術館短波
日期:2018-12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10
現代美術 189 期
7月下旬北美館重新開館後,在休館期間啟動的王大閎建築劇場(WDH House Theatre)與北美館的連動性將更為密切,未來北美館在建築整體格局的擴大效應,也相當令人期待。本期專題特別邀請林平館長暢談這座「新館」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機制,尤其是從《建國南路自宅》到王大閎建築劇場的轉換,不僅跳脫白盒子形制思考,更在既有的藝術形式之外,容許其他對話的可能性,有效地將其融入「本館」當代展演的脈絡。明日和合製作所構思的《走路去月亮的人》就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以「沉浸式計畫」的演出形式,吸引觀眾的體驗參與。藉由劇場中觀演關係的變革,重新定義對於王大閎理解的方式,這也顯示了王大閎的思想遺產超出了他所處的時代,持續激勵新的思維與反省。
為了體認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的歷史意義,本次專題也收錄了建築學者徐明松所撰寫的重建過程,以及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如何透過史料交互辯證,再現這座建築經典的形與體。另一位建築學者汪文琦則是透過王大閎對於現代性的追求,深入考察現代性與現代建築的本質。
已經邁入第6屆的X-site,今年由「大林工作室」以作品《OO》獲得首獎。本期安排得獎團隊與邱文傑(本屆評審之一)的兩方對談,期望藉此釐清團隊的創作意圖,了解作品從構思階段到最終構成的過程。此外,本屆另一位評審王俊傑則是從X-site 計畫施行,提出對於台灣公共空間美學的思考。本期由謝宗哲介紹的兩個位於京都美術館的改建案例,是前兩期(187、188)季刊有關美術館擴建、整建「特別企劃」單元的延續。
有關文獻中心的籌備,因為隨著檔案文獻原生的數位資源(born digital)的大量累積,藉助「數位典藏」的資訊科技已是勢在必行,如此在檔案的匯集、處理與使用上,才能適應新的知識型態,並確保檔案保存的長久性。台灣數位典藏的發展要歸功國家型計劃的推動,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北美館所承接的數位典藏技術與觀念就是其脈絡的延伸。有鑑於此,本期「文獻研究室」特別走訪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城菁汝,她長期參與中央研究院的國家型計劃,對於數位典藏問題的內涵與性質有相當的掌握。
劉時棟是本期「藝術家特寫」的專訪人物,一直以來他專注於拾掇日常的消費影像,再以拼貼的方式,探索、尋求這些影像之間的結合關係。這些精心剪裁具有大眾品味的圖像極具手感,重新被視覺化後,隱伏在繪畫之中,自成獨特的微觀景致,更顯細膩而繁複。游崴在這次與劉時棟的對談中,以其長期對90年代藝術生態的關注,帶來不同的視野,我們得以窺探劉時棟手作概念的萌發。在「書中美術館」的單元,劉時棟以《揭影隨形》的紙上創作,讓讀者可以分享他在拼貼過程中微妙的創作體驗與樂趣。
圖文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季刊》189期
專題 王大閎建築劇場
06 林平館長專訪_現代美術季刊編輯部
14 走路去月亮的人_明日和合製作所
20 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的歷史意義與其再現_徐明松
32 從「現代」到「永恆」:密斯、王大閎與達悟族_汪文琦
研究觀點 2018 X-site
44 評選隨想:建築與當代藝術的想像,歸零或從零開始_王俊傑
56 對談:邱文傑 x 大林工作室_邱文傑、林佩蓉、塗家伶、葉彥伯
特別企劃 美術館擴建
65 美術館的增建、重整與再生:京都的案例_謝宗哲
文獻研究室 檔案的數位轉向
75 非關”典藏”:城菁汝專訪_城菁汝、廖春鈴、林靖恩
藝術家特寫 劉時棟
84 劉時棟訪談_游崴
88 書中美術館:揭影隨形_劉時棟
109 美術館短波
日期:2018-06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