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跟著藝術家旅行 遇見在地好事物

現代美術 213 期

現代美術 213 期

隨書附|林之助立體畫作內頁
專題 來徑與遠景—北美館進行式
文獻研究室 不設限的展覽室:1972-1991 美新處申請展
特別企劃 膠彩當代:創作視界與實踐
展覽觀點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全店,宅配|超商取件,滿$1500免運費,會員95% (指定商品除外)

NT$45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送貨及付款方式
顧客評價
歷經四十載風華的北美館,始終在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前沿致力於開拓多元未來的可能性。在全臺南北新美術館紛紛成立的當下,本期專題「來徑與遠景—北美館進行式」邀請資深館員結合實務經驗與第一線觀察,檢視本館在歷史與未來交織中的發展動態與挑戰。首先,聚焦行政法人化的變革浪潮,探討其可能為機構運作與治理帶來的影響;接續關注「臺北藝術園區擴建案」的未來藍圖,透視新館在實體與功能層面的擴延及其願景。教育與公眾服務亦至為關鍵,透過回顧與再思考,提出更多樣與包容的觀眾參與方針。此外,典藏庫房擴建的籌備,肩負龐雜的前置規劃,期許北美館典藏與保存專業的前行。專題尾聲溯回北美館展覽史的第一個十年,結合2023 年甫建置完成的「1983-1994 展覽資料庫」,梳理早期競賽展「新展望」與「北市美展」,為館史文獻的研究與脈絡建構奠基。

 本期文獻研究室考掘美新處(美國新聞處/美國文化中心)在臺灣當代視覺藝術發展中的重要角色。該場域既是新銳藝術家的初登舞台,也見證了美援時期歐美藝術思潮的傳輸,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實驗性和多樣性有深遠影響。本次專題審視1972 年至1991 年間開放展覽申請的歷程,透過訪談當年參與展覽評審的何政廣先生、美新處文化組的吳毓奇先生,以及首展或早期重要個展於美新處並延續至北美館的藝術家,探尋美新處的轉變,及其如何為青年創作者提供發聲的契機。

由館內策劃的年度壓軸展覽「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細述膠彩畫在定名與定位上的擺盪、傳承與發展的絲縷,呈現其在臺灣落地的多樣風貌。本期特別企劃「膠彩當代」以林之助《冬日》開啟扉頁,透過後輩參展藝術家的訪談,一探膠彩創作的當代實踐。林之助於1985 年受蔣勳之邀於東海大學設立膠彩畫課程,為臺灣高等教育膠彩畫教學的開端,其第一屆學生李貞慧,畢業後赴日本深造並返校任教,延續膠彩學門的拓展;李的學生陳誼嘉亦沿此傳承之路,持續推動膠彩藝術進程。本期特邀李貞慧與陳誼嘉師生,共同分享其創作與教學歷程。此外,專訪1980 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藝術家曾建穎、葉仁焜與蘇煌盛,從個人的創作出發,探索從學院的水墨學習轉進膠彩創作的思維與實踐,為臺灣膠彩藝術續寫新頁。

展覽觀點聚焦典藏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呼應展覽欲意探索的女性創作者內在情狀,王品驊以女性肖像與群像作為象徵,結合藝術心理學的視角,剖析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其所處社會及時代的深層關聯;此外,臺灣文學研究者翁智琦為此展「書房計畫」筆記見解,解析郭俞平小說《珍藏盒》的時代背景與文學意涵,為理解展覽提供不同層面的詮釋與思考。

目錄

專題   來徑與遠景—北美館進行式
        行政法人是良藥,還是興奮劑? ── 來自夢想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前景 / 蕭淑文
        展望「臺北藝術園區擴建案」 / 支涵郁
        塑造美術館整體參觀經驗:北美館教育與公眾服務規劃再思考 / 熊思婷
        給北美館未來的備忘錄 ── 新建典藏庫房落成前的挑戰 / 方美晶
        第一個十年:北美館早期競賽展的當代方案 / 廖春鈴

文獻研究室   不設限的展覽室:1972-1991 美新處申請展
        南海路上的藝術實驗場,回顧美國新聞處/美國文化中心 ── 何政廣訪談 / 林怡秀、雷逸婷
        匯集創意的美新處申請展 ── 吳毓奇訪談 / 林怡秀
        南海路54 號紀事 / 林怡秀

特別企劃   膠彩當代:創作視界與實踐
        對談膠彩的藝術尋道 / 林晏、蕭琳蓁
        走進「喧囂的孤獨」藝術家訪談 / 林晏、蕭琳蓁

展覽觀點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描繪時代女性肖像的飛地 / 王品驊
        跨越語言與時代的對話:郭俞平的《珍藏盒》 / 翁智琦

 
ISSN1018-0220 
日期:2024-12
主編:蕭琳蓁
出版:臺北市立美術館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頁數:116
尺寸:28.5 x 21 cm

送貨方式

  • 海外郵寄 - 阿曼
  • 海外郵寄 - 非洲地區
  • 全家 取貨不付款 (C2C)
  • 赤空間取貨不付款
  • 海外郵寄 - 美洲地區
  • 海外郵寄 - 大洋洲地區
  • 臺北市立美術館 1F禮品店 現場取貨
  • 宅配
  • 海外郵寄 - 亞洲地區
  • 海外郵寄 - 歐洲地區
  • 美洲 - 加拿大

付款方式

  • 信用卡付款 (Visa, JCB, MasterCard)
  • 貨到付款
  • 超商代碼
  • 超商條碼
  • ATM 虛擬代碼繳費
  • 網路 ATM
  • 支付寶 (掃碼付款)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