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跟著藝術家旅行 遇見在地好事物

攝影之聲 VOP Issue 26: 末日棲居

攝影之聲 VOP Issue 26: 末日棲居

專文

●不舒適的明日
An Uncanny Tomorrow
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訪談袁廣鳴
Interview with Yuan Goang-Ming
訪談|林心如 Interview by Sylvie Lin


全店,宅配|超商取件,滿$1500免運費,會員95% (指定商品除外)

NT$45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送貨及付款方式
顧客評價
面對不可預期的來日,我們是否與德國詩人腓特烈.賀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曾言的「詩意地棲居」更加疏遠?災害與戰禍、虛假與算計,人類世界無限擴張的野心和欲望未曾降低,人的存在也愈來愈難以賦添詩意。而衝突升高的國際政治情勢,使此刻相隔末日只剩兩分鐘的「末日時鐘」竟回到與1953年冷戰時期的同一等級,成為二戰結束以來與末日距離最近的年代。我們如何可能地棲居──在末日到來的大地?

志賀理江子迷離如夢般的影像書寫,是她在2011年親歷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對於存在與死亡的感知路徑。在新作《Human Spring》中,志賀試圖打開如今已逐漸被封閉但仍存於人類內在的自然性與身體感,透過繪織意識流般的圖景,呈現著對於人性與生存本身的冥思啟示。林諭志的《Asongcalledformosa》是他在漫長的家園行旅中刻錄的私房曲盤—故鄉與里人、工業區和荒涼的海岸、父親在二戰時遭日本軍徵召至南洋服役的往事記憶⋯⋯,跨越數十年的影像在此首次發表,島嶼的戀曲與哀歌幽幽鳴奏,旅人一路踽踽低吟。1980年代起投入錄像裝置創作的袁廣鳴,作品反映著對於日常生活的不安覺察,自上世紀末的《關於米勒的晚禱》、《離位》到本世紀的《城市失格》、《能量的風景》、《棲居如詩》、《日常演習》等系列作品,發散著前末日感氣息的寓言,這些寓言緩慢漂移在去人化的現代社會空間,直至世界轟然炸裂。

在本期中,謝佩君深度描寫美國藝術家克利斯迪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與亞瑟.賈法(Arthur Jafa)各自運用現成影像蒙太奇的創作,傳遞著影像生產中戰爭、暴力的末世預警,這兩件於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受到矚目的錄像作品,同時反映著本屆「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這個對現今世界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喻義主題。陳儒修則從影史開展的歷史性一幕──「火車進站」──指出電影發展的開端與災難的關聯、災難電影與現實經驗的糾葛,以及電影本身所造成的歷史性災難。

日本在今年告別「平成」年代並開啟「令和」年號,對日本的政治與文化進入新的階段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張世倫從昭和天皇裕仁於1946年發表的「人間宣言」開始,針對天皇形象在戰後的轉變與影像包裝歷程,進行了細緻地視覺解析,檢視天皇制度綿延而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政治。「攝影書製作現場」單元則近訪日本藝術書籍出版社赤赤舍創辦人姬野希美,記錄了外界少見的編印工作實況。

今年三月起,《攝影之聲》與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舉辦了一系列由藝術家和影像研究者帶領的「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嘗試推進攝影史的當代意義與創造性思索。本期我們特別摘錄其中由高重黎主持的「影像機器工作坊」談話,在這份講稿中,他以視覺原理出發,揭示藝術與文學創作如何回應攝影與視覺,並創造出強調手眼協作感知的「觸/視頭部造相術」,為思考攝影/視覺史帶來新的啟發。關於工作坊系列的更多內容,我們將在後續製作的專題中呈現。同時,我們近期也將舉辦攝影史論壇與相關活動,等待你一起來參與。

圖文資料來源:攝影之聲

本期目錄 Contents

●Human Spring
志賀理江子 Shiga Lieko

●鬼魅般的風景
Haunted Landscapes
文|阿曼達.梅鐸斯 Text by Amanda Maddox

●訪談志賀理江子
Interview with Shiga Lieko
訪談|李威儀 Interview by Lee Wei-i

●Asongcalledformosa
林諭志 Lin Yu-Chih

●不舒適的明日
An Uncanny Tomorrow
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訪談袁廣鳴
Interview with Yuan Goang-Ming
訪談|林心如 Interview by Sylvie Lin

●所有能感知的都早已毀滅:既成影片以及克利斯迪安.馬克雷《四十八部戰爭電影》與亞瑟.賈法《白色專輯》的戰爭徵兆
What is Perceived is Already Destroyed: Found Footage and the Premonition of War in Christian Marclay’s 48 War Movies and Arthur Jafa’s The White Album
文|謝佩君 Text by Hsieh Pei-Chun

●災難、電影與災難電影
Disasters, Movies, and Disaster Movies
文|陳儒修 Text by Chen Ru-Shou

●戰後天皇是如何煉成的(及其可能的解構)
The Making of an Emperor in Post-War Japan (And its Possible Deconstruction)
文|張世倫 Text by Chang Shih-Lun

●不可能的時基藝術機器指南:回到觸/視與物本身
A Guide to the Impossible Time-based Machine of Arts: Returning to the Tangibility of Touch/Sight and Substance
文|高重黎 Text by Kao Chung-Li

●攝影書製作現場3 Photobook Making Case Study #3
赤々舍——姬野希美
AKAAKA_Himeno Kimi 
文|羅苓寧 Text by Lo Ling-Ning

ISBN:2224127-2
出版:影言社
日期:2019.07
主編:李威儀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119
裝訂:平裝 
尺寸:25.5 x 19 x 1 cm

送貨方式

  • 全家 取貨不付款 (C2C)
  • 赤空間取貨不付款
  • 海外郵寄 - 美洲地區
  • 海外郵寄 - 大洋洲地區
  • 臺北市立美術館 1F禮品店 現場取貨
  • 宅配
  • 海外郵寄 - 亞洲地區
  • 海外郵寄 - 歐洲地區
  • 美洲 - 加拿大

付款方式

  • 信用卡付款 (Visa, JCB, MasterCard)
  • 貨到付款
  • 超商代碼
  • 超商條碼
  • ATM 虛擬代碼繳費
  • 網路 ATM
  • 支付寶 (掃碼付款)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