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跟著藝術家旅行 遇見在地好事物

童  年

 

母親的內向沉靜,以及對文學藝術的喜愛,無形中影響著江賢二。

遺憾的是,母親體弱早逝,不知不覺中也形塑江賢二喜歡獨處的個性。關於父親,

江賢二回憶起1967年前往巴黎前,打算到畫材店付清賒帳,才從老闆口中得知,

父親已經替他還清。儘管父親沒有表明,卻始終支持著他的志向。

 
 

啟  蒙

 

國小美術老師張錦樹,以有別於傳統師長的談吐、處世觀點及創作,吸引江賢二喜歡上畫畫,帶來美術的啟蒙;而中學時繼續跟隨藝術家李石樵學畫,

讓江賢二在十五歲時便決定以藝術創作為志業。

在師大美術系陸續認識廖繼春、陳慧坤老師,除了師生關係,也是聊藝術的朋友,當時江賢二常到陳老師家裡翻閱其從法國帶回來的畫冊,拓展藝術視野。

 

個  性

 

江賢二曾說:「從一位成熟藝術家的作品,就能看出其個性、喜好,甚至是待人接物的方式。」在藝術創作上,除了對「精神性」的追求,江賢二也認為自己有一些「小調皮」,總是希望有新的嘗試。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嚴長壽董事長則形容江賢二的作品:「永遠隱喻著希望,且如同他的個性般,優雅、細緻、詩意、不耐世俗,大器而無私。」

 

抽象畫

 

除了時代美學觀的影響,因為對細節不感興趣,江賢二自然地選擇以抽象畫來表達自己。

「光」是欣賞江賢二作品最重要的關鍵字,綜覽其五 十餘年的創作,

無論是「巴黎聖母院」、「百年廟」、「銀湖」或「比西里岸之夢」等代表作,

直至本次展出的「Covid-19」、「火與冰」,無不蘊含著光的希望。

 

王 敏 攝

古典音樂

 

大學時,江賢二看到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指揮樂團排練,孟許追求音色層次的極致純淨,深刻地影響江賢二日後對色彩澄澈透明的堅持。

古典音樂常常啟發江賢二的創作。馬勒、巴哈、宗教音樂的精神性,長年為他帶來心靈的撫慰,荀白克的「淨化之夜」更成為一生的創作主題;作品如「德布西─鍵盤」、「乘著歌聲的翅膀」則反映遷居臺東後自由明亮的心境。

 

女朋友

 

「女朋友」是江賢二對太太范香蘭的暱稱。這位女朋友是江賢二最嚴格的藝評家、收藏家,也是江賢二最堅實的支持者。

好友嚴長壽回憶道:臺東畫室正式申請變更為藝術園區的前一天,他特地到金樽和兩人做最後的確認。按照通例,藝術家的夫人往往扮演幫巨大夢想踩剎車的角色,然而范香蘭卻堅定地表示:「讓老師完成他的夢想吧!」

 

2007 東和鋼鐵苗栗廠創作首批鋼雕作品 劉慶彬 攝

江賢二藝術園區

 

早在80年代旅居紐約時期,江賢二就構想在每年夏天將位於長島東漢普敦的小畫室開放給民眾參觀,實踐身為藝術家對社會的小小貢獻。

時隔多年,這個夢想終於在台東逐漸成形。

 

藝術家的一天

 

創作能量豐沛的江賢二,以規律的儀式感鋪陳日常。

在台東,江賢二一天中有兩段最享受的時光。一是清晨五點半,在巴哈的鋼琴曲中喝過咖啡,然後到藝術園區巡視一圈,或在作品前駐足凝思,接著才走進畫室播放古典樂,開始專注於創作。另一個是當太陽即將越過都蘭山,獨自坐在露台、喝著紅酒看著海,在瞬息流變的天光下,讓內在的思緒自然浮現。

給年輕藝術家的建議

 

熟能生巧是藝術家的美麗陷阱江賢二認為「敏感度」對藝術家最為重要。

年輕時經驗不夠,素材也不一定好,但「笨拙而純粹」的初衷卻是最珍貴的, 數十年後熟能生巧了,反而容易落入重複的創作。

不要太早跳進商業機制裡面旅居海外的三十年間,江賢二即使已經得到藝評界的肯定,仍堅持不出售作品。

他說:「如果不隨時警惕,名利容易讓人迷失。 藝術家只能順其自然,誠實地面對自己,堅持不斷創作, 也許有一天,自然會有藝術上的成績。」

 

 

Henry 作品創作 林家卿 攝

 

年   表

1942

2月1日出生於臺中。

1957

高中期間師從李石樵(1908-1995)習畫。

1961-65

師大期間,甚受李石樵、廖繼春(1902-1976)、 

陳慧坤(1907-2011)三位旅日前輩畫家啓發影響。

1965

與姚慶章(1941-2000)和顧重光(1943-2020)

組成「年代畫會」,於臺灣省立博物館

(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聯展。

 

9-11月:作品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Bienal de São Paulo)。

1966

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大學時期的作品後來多因

颱風帶來的水患而淹滅或嚴重毀損,幾乎無存。

1967

前往法國巴黎學習並發展。

1968

巴黎大學爆發學生運動,全國性的大罷工隨之而起,

轉赴紐約。

1975

Ivan Karp (1926-2012)推薦下

於拉瑪尼亞藝廊 Lamagna Gallery 舉辦紐約首次個展。

1994

O.K. Harris Gallery舉行紐約第二次個展。

1997

在臺北誠品畫廊個展,闊別30年重返臺灣首度個展。

1998

臺北誠品畫廊第二次個展。

1999

王嘉驥策展「家園:誠品畫廊十週年策劃展」,展出

《遠方之死》(1982)和《百年廟》(1998)兩幅大畫。

2000, 2001, 2003, 2005

臺北誠品畫廊個展。

2005

臺北當代藝術館「膜中魔」展出兩件立體空間作品。

「素描之跡.跨文化遊蹤」聯展,臻品藝術中心,臺中。

2007

臺東縣東河鄉金樽村闢地自建倚山面海的住居及畫室;

開始創作「比西里岸之夢」系列。

「平面與空間」個展,台新銀行文化基金會,

臺北,首度展鋼鐵雕塑作品。

 

2011

「比西里岸之夢」個展,大隱文化藝術基金會,

小美術館(Art Box),臺北。

2013

「乘著歌聲的翅膀」個展,大隱文化藝術基金會,

小美術館(Art Box),臺北。

2014

「從巴黎左岸到臺東比西里岸」個展,臺東美術館。

2016

「大破大立」四人展,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臺中。

2020

3月28日至6月14日,

「江賢二:回顧展」,王嘉驥策展,臺北市立美術館。